酸性光亮镀铜的阳极必须采用含磷铜阳极;因为不含磷的铜阳极在镀液中溶解速度快,其阳极电流效率高,导致镀液中铜离子累积,又由于阳极溶解速度快,导致较多铜粉进入溶液,从而形成较多铜粉浮于液中,使镀层变得粗糙,产生节瘤,同时阳极泥也增多。
1954年,Nevers等人,对铜阳极的研究为酸铜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发现,如果用含有杂质的火法铜做阳极,铜在阳极溶解时几乎不产生铜粉,实际上没有阳极泥,阳极上生成一层结合相当牢固的黑色胶状膜。美国黄铜公司通过广泛的研究表明,如果在纯铜上加进0.005%以上的磷或砷,电解时阳极表面上就产生一层从黑棕色到黑色的膜,铜粉的生成能够被抑制。1981年保加利亚的等人191测定了黑色膜的组成,发现黑色膜主要是Cu3P,并且有金属导电性能;这样就解释了黑色膜不会使阳极钝化的原因。他们认为磷的作用在于含磷铜阳极溶解时产生的一价铜生成从而阻止了歧化反应的产生。
使用优质含磷铜阳极,在电镀过程中能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黑色保护膜,它像栅栏一样,能控制铜的溶解速度,使阳极电流效率接近阴极电流效率,镀液中的铜离子保持平衡,并大大减少了阳极泥。阳极中磷含量应保持适当,磷含量太低,阳极黑膜太薄,不足以起到保护作用;含磷量太高,阳极黑膜太厚,导致阳极屏蔽性钝化,影响阳极溶解,使银液中铜离子减少。无论含憐量太低或太高,都会增加添加剂的消耗,影响镀铜质量及镀液中铜离子浓度的较大波动,需要经常调整,增加工艺稳定控制的困难。